“钱荒”时代,看VC、PE们是如何分析市场走向新经济格局下对于创业者和投资人来说,当下的中国机遇与挑战并存,一方面中国经济快速腾飞,创新创业百花齐放,而另一方面,当前的金融环境复杂、投资导向多变,资本的寒冬也悄然而至,在这一形势下应该如何应变和把握机遇,迎接新的挑战。 Part.1 开场演讲 - IDG资本合伙人 A股上市公司华灿光电董事长 ▼ 根据数据显示,投资机构平均需要至少80个项目才能投资一个,创业者平均需要接触50-100家投资机构才能完成一轮融资。我不知道在座的投资人每年一个人看几个项目,这个数据可能是一个平均数,但是事实上对一些主要的投资机构、投资人来说可能看的还要多一些。我估计很多做早期项目的,甚至看200、300个项目才能投一个或者更多。那么二、三线的机构可能会稍微看的少一点,投的多一些。特别是一线机构它的决策流程也复杂,所以很多项目没有那么的快,所以成功率会更低一些。 我记得2005年我刚到IDG做的第一个项目跟funder去谈的时候,他说他找投资机构,整整两个月,每天见好几个投资人。事实上,这里面有很多的信息不对称、有很多的相互无效的沟通。这是我们要说的,所以越来越好的投资,或者成功的投资,往往是在一个小的范围、圈子里面、熟人的投资决策会非常快。 所以,今天的市场跟今天这个会比较契合,在一定的程度上,至少你是不是圈内人,特别是互联网的创业要有效的多,能够增强很多的沟通效率,不管从创业者也好,投资人也好。我投的第一个相对大一点的项目,投1000万美元,实际上那个项目决策的非常快, IDG内部也给了很大的肯定。因为那个投资人是我的大学上下铺的同学,所以就问了我很多关于他个人的一些信息,相互之间建立信任的成本就非常的低。 我们常常说的投资到底是门艺术还是门科学? 很多人跟我说技术比人好,实际上我们想说投资人投资的是一个产品,不仅仅是一个技术,产品和技术是不一样的。技术不一定能产品化,但是技术必须产品化,才具有投资价值。 投资人投资的是一个企业,不仅仅是一个人。因为最后企业必须要有企业的规范,要有完善的架构,要有团队,要有流程,而你这个企业所在的这个行业,团队是不是最适合做这件事的,你这个决策流程是不是符合你的创业,这都是我们要考虑的一些因素。 投资的时候,技术一定是全球性的,服务和应用才是本地化的。中国有很多的互联网创业的企业,在中国做的很好,在往海外走的时候,就会“筋疲力尽”。阿里巴巴95%的产品还是内销的,它往日本和国外去的时候都碰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。而为什么雅虎在中国干不过国内的门户,中国的这些门户在国内因为服务和应用都是本地化的,包括医疗服务、教育。如果是技术创业就是不一样的,你不可能想象说这个技术我只要在国内有竞争力,除非是那些军工、保护的行业,大多数是民用的,特别是消费品上面的技术,是全球化的。 所以,技术类的东西跟服务和应用是不一样的,有不一样的标准。投资投的是人,怎么样的人才符合要求,才符合我们投资机构的说法。我觉得最重要的两点: 第一,一个在团队里面的人他要有合作性,要有包容性、要有格局、有心胸。 第二,他是一个成长的人,所谓的成长的人,企业在不停的发展,很多人不一定适合企业的发展。 我刚开始做投资的时候,觉得早期项目看的是人,中后期项目人没有那么重要,但是我自从2009年、2010年之后,更多的关注后期项目的时候,发现后期项目的失败也一样是人,大家回头看,中国那么多大的企业最后出问题的时候,也往往是创始人或者是主要的管理人。 很多人觉得对赌是一个不平等或者强制的条约,但是从VC的角度来说是一个信心的问题,你自己对你的企业发展有没有信心。因为你做未来预期的时候,所有的数字都是你提的,你说我未来两三年会做到什么样子,大多数VC或者PE要你对赌的时候,都会在你自己提的基础上打折,6折、7折,在让你对赌,如果这你都做不到,你不是在骗,实际上你对自己的预期事实上是信心太不足。 还有一点,我看不懂的企业我一般不会去投。当然,这也使我错过了很多好的机会了。但是从投资人角度来说,有一些钱是你能挣的,有一些是你挣不到的,那你就去别挣。那么,投资和投机一个人只能选一个,你做惯投资的人想去投机往往失败,做惯投机的人去做价值投资也是做不了的,这是完全不一样的做法和市场。 所以,特别是创业者是不是把股权抵押了去做投资,或者企业需要高杠杆的,或者重资产的投资,大家有时候是非常注意的。还有好的项目跟优秀的项目,从我的角度来说,如果ROE低于15%的项目,原则投资人就不应该去投。特别是银行、包括信托的成本,高到8%-10%,你如果做一个创业投资,你连ROE15%都到不了,怎么可以说这是一个好的项目呢? 我跟大多数的早期投资人不一样,我还是希望有一个量化的东西,所以我觉得投资更多的是一个有一定科学性的东西,是一个可以量化很多的东西。当然外面的很多理财产品告诉你收益率到15%,那么我告诉你,理财产品超过10%的基本上本金能回来的概率很低。为什么?我想不出,对大多数的企业来说,10%以上的ROE是一个什么概念?是不可能的,大多数企业是不可能的,大家到A股上市公司去看一看,ROE超过10%的有几个?占了多少比例?有很多公司的收益低于银行同期贷款的成本,这样的一个企业没有必要去投,这样超出可预期的收益,也是不可持续的。 所以,做投资很大一块,就是在各种时候你要找到这些好的企业,紧紧围绕这些好的企业。作为IDG也是这样的,我们投了很多好的企业。从天使期、到成长期,到后期,甚至很多现在我们开始做并购,帮助我们投的这些企业,从进行产业转型升级,我们也是觉得好的企业越来越少,一个好的企业,我们要从早期开始,一直到它的终生,都给它进行服务。我们要对投的企业,这些好企业是知根知底的,我们愿意花更多的精力、资源跟它共同去成长,共同去做。而不是说我今天投完了,明天上市,然后6个月之后,1年之后退出,它就跟我无关了。 我知道有好多知名的投资人从原来的机构里面出来,再去募资的时候,有些机构就碰到一些问题。为什么?对你GP管理团队的年龄结构,是不是可持续,你还能够干多久。团队里面是不是形成里一个梯队,这些都是他关心的东西。 第二,这个机构是不是对投资有一定的方法论。你是不是一个有固定打法的,你看这几年二级市场的基金,量化投资越来越多。这是它的方法论,有些说我深耕一两个行业研究。所以,从我的角度来说,很多LP会越来越关注一些专业性的,在一些特定领域很有特点和优势的机构,而不一定投那些大的、综合性的基金。 当然今年的一些大环境还是有一些机会,包括不确定性增加了很多。但是整体来说,大的趋势改不了。我们觉得中国在下一代的技术革命,是有机会的。 中国有全球最完善的高铁网络,中国移动支付的5亿用户还在高速增长。全球最大的网购市场,电商的渗透率,共享经济。这些都在全球有很大的领先性,甚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边的国家。 中国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数据,包括全球制造业的中心,因为成本的上涨逼得你不得不升级,这些都是我们觉得下一代技术革命的大环境已经成熟的。有些是基础,有些是驱动力。 那么我们觉得未来5-10年技术领域的创投机会大概有这样几个。5G网络里面的人工智能、智能制造、自动驾驶、金融科技。那么技术网络里面,我们觉得5G的技术逐渐走向成熟。而中国跟别的国家不一样,中国有大量的人口超过千万或者接近千万的城市,使5G网络在城市里布的成本很快能降得很低。那么在美国人口超过千万的一两个城市,在日本只有一个城市。跟任何一些国家比起来,你的初始布置成本很快到人均上面摊得很低,很快,所以5G的布局中国一定比全球快很多。 还有宽带的应用,5G会带来大量的8K的电视、远程的手术、虚拟现实的场景、远程的视频会议系统,对整个行业,特别是跟通讯相关的行业带来革命性的一些变化。所以,很多的场景会发生变化,特别像今天这种会议,在5G来的时候,很多时候我就在办公室里介入,整个会场都是场景化的。 包括人工智能跟工业的应用,华灿有一个工厂,春节之后连续3个月招人只有平时的一半。越来越多的中国行业会因为劳动力短缺,特别是合格劳动力的短缺,不得不逼着你去用机器替代人,特别是检验这些环节,特别的枯燥的这些环节,都会被替代的。 接下来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,基因治疗,包括这几年虽然有很多在这个领域的公司不一定靠谱,但是我们觉得这是一个方向。为什么不靠谱?前段时间最大的美国通过一滴血测基因的骗局,这是越热的东西,越会有骗局。但是同时又是大家认为从各个方面,差不多到了这个节点了,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人进来,也觉得那么多的上当受骗。 那么金融科技这也是这两年最热的,也一直被诟病。我们觉得金融业的变革一定是到了,但是变革不可能,也不可以是低效的,这个一定是比传统的银行业或者是金融业更有效率的变革,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变革。 Part.2 专题圆桌 ▼ 讲者 / 编辑 / 前 创业和投资目前都是寻找增量的,不管你是做出海项目,还是某个K12教育项目,背后都暗含了一个逻辑,未来的增量。那增量的来源呢?一是政策的变化,比如国家这几年大力扶持科技产业,那与之相关的AI、无人驾驶自然而然就有了资本涌入;二是技术的变化,基本上所有大的机会都是技术变革带来的,21世纪初的互联网,2010年移动互联网浪潮。第三是人口的变化,比如我们现在基本不谈论人口红利了,而说消费升级,只有80、90后的人成长起来了,才有所谓的消费升级。所以,增量的来源大体上是政策、技术、人口等等。 经济下行,机会上行 从个人角度来看,经济下行,让整个人都很焦虑,但对于基金来说,这肯定是一件好事,因为在市场下行的情况下,资产的价格肯定也在往下降,大家对估值的预期比较合理,很多好项目就出来了。前几年,市场激进,同一个赛道,有数十家乃至上百家公司在做相同的事情,有时候乃至一个idea就能拿来融资,许多公司靠资本红利活得还不错,但整个市场是不健康的,现在大家对项目都比较冷静,看起来是钱少了,但一遇到好项目,依然会是企业排队见VC的情况。 不过目前,许多机构都是持币观望的态度,因为不同机构背后代表钱的属性不一样,有的是国有的,有的是个人的、还有的是产业的……不同的机构所要求的资金回报率也不同。比如,人民币基金和美元基金的LP是完全不同的,市场上大部分的美元基金都比人民币基金要长。所以,市场是非常多远化的,大家都有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钱。 “钱荒”为何慌? 在我们谈论“钱荒”这个问题的时候,我们首先需要知道钱从哪里来。 一、政府 二、银行 在银行这一块,从资管层面,基本上已经停掉了,不可能再有新的钱了,比如上海某分行有1000亿资产,包括他们的母基金,他们要全部收回来,因为他们需要承受合规的风险,所以这占了很大一部分。其次,从一个更长的眼光来看,任何事情都有周期,基金也一样,GP在2009年非常难融钱,而2010年4万亿出来之后,很多GP就融到钱了,并且活得还不错。 雷军曾说过:“在风口下,猪都能飞起来。”,从08年的团购到后来的O2O,再到共享经济、VR等等,很多人只是在追风,稀里糊涂拿到了钱,并不是企业有多么优秀,而是市场太疯狂。因此,“钱荒”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,并不是市场没钱,而是前几年被市场洗礼的投资人这两年变谨慎、变理性了。 而且,当下“二八效应”非常明显,钱在向头部企业聚拢,就拿这几年国家严调控的地产行业来说,恒大、融创去年在香港发债券6个点的利率,今年变成8个点的利率,对它们来说只是高了两个点,但它们仍然能融到钱,而且它们还在盈利。 还有一个重要的点是媒体推手放大了”钱荒“的概念,媒体都需要点击率,尤其是自媒体,负面新闻非常容易引发大众传播。当我们再看到标题党的时候,可以冷静下来思考,事实的真像到底是什么? VC、PE更多看什么样的项目? 一、技术作为着眼点 首先,技术作为底层基础,拥有很高的”护城河“壁垒,所以技术产品化是可以重点考虑的点,比如5G技术或者前几年的光伏包括现在的智能汽车,去选择一些有核心技术的,或者是做一些进口替代的,总之,技术是高壁垒项目,不光需要懂行,还需要眼光。 二、创业维艰,投资更看人 创业不仅仅是一个BP那么简单,美国一年产生4000家正规公司,这其中会有200家公司被VC投资,投完之后,这4000家公司有15家收回了整个市场回报的97%,15除以4000,这个概率不到4%。所以,创业失败的概率是非常高的,VC大部分时候更看重创始人潜质,创始人理不理解一个行业的本质,是否具备成功的关键要素,核心竞争力又在哪里,这些问题是创始人需要考虑的。 三、趋势造就传奇 趋势非常重要,投资人投资首先看这个企业它在不在趋势上面,比如10年开始的移动互联网浪潮,诞生了滴滴、今日头条、微博这样的超级独角兽,如果你逆势而为,大概率不可能成功。 如何赶上趋势 很多时候,我们都处于焦虑的状态,非常害怕错过风口。但首先,我们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,自己的优势在哪里? 因为趋势有很多趋势,模式也有很多模式,有些企业靠商业模式创业,有些则靠技术创业。我们现在复盘前几年,会发现,在国家战略转型里面,早年靠传统的加工制造、靠人口红利,现在更多谈智能化、AI、以及大健康。每个人能力不同,创业或者投资时一定要选择和自己能力相关的,否则,趋势很对,能力不对,也是不行的。 其次,每个人对趋势的判断不一样,这跟个人的行业背景有关,但总体来说,前几年因为资本泡沫,很多项目门槛不高也活了下来,现在来看,完全依靠商业模式创业是越来越难了,如果恰好BAT或者其他行业的头部企业看准了和你一样的赛道,你有多大把握去挑战呢? 资本市场是非常个性化的,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,不要为了去迎合资本,被资本要求说该怎么做,不要管投资人怎么想,把自己的事情做好,把你的优势发挥。 Part.3 雇主品牌面对面 ▼ 我们经历着整个宏观经济失衡的这样一个状态,压力与挑战其实是并存的,大家也可以看到,反而是在经济发展这样一个熊市的情况下,可能对于我们来讲才是真正的机会,对于招聘市场也是一样的。在招聘市场里面你们会发现前几年我们的工资涨的特别迅猛,我们的市场岗位不断的在抢人。在这个过程里面,我们可能被一个个光环去笼罩,我们可能已经忘记了我们是谁,实际上现在经济下行,我们面临着12家客户公司,在第4Q的时候淘汰掉了。 所以在这样大的环境下,其实我们也看了美国市场。当一个城市在一个行业代名词的时候,我们很容易发现城市的繁荣会与这个行业息息相关的。 不可否认的是,当时在整个美国旧金山与科技的行业,科技好了,旧金山就好了,纽约与金融的行业,金融行业好了,纽约依然就是旺盛着。历史表明,在行业崩溃的边缘,市场依赖于一个行业的冲击尤为明显,今天其实在中国表现的淋漓尽致。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数据,从2016年到2017年,从2017年到2018年,这个行业里面反而它的招聘量是在上升的。 数据来源:握握 根据数据你会发现,你跳槽的频率无论是一年到两年,还是三年到四年,或者是五年到九年,或者是十年以上,平均男性跳槽的比率一定是高于女性的。也就是说他们有的时候不投女性也是正常的,女性本身就偏稳,但是男性在整个的周期里面发现他是极为活跃的。 数据来源:握握 根据整个职级的跳槽比率,排在最前面的部分是初级职业经理人,你会发现他在1到2年的时候跳槽是非常频繁的,中层管理人员是在3到4年的时候比较频繁。而很多高管,是10年以上跳槽的频率。也就是说有的时候,在经济上扬或者行业有一个正向趋势的时候,你也不一定一直是停留在一家企业,如果你的企业是不成长的,或者是不发展的,你可以跟着整个大的经济形势走。 如果一个行业趋于平稳的时候,你也可以看我是不是在这个行业里面去寻求跨行或者是转型。 数据来源:握握 其实年龄在我们中国市场好像感觉已经是很out了,尤其是在经济好的时候,很多大的创业公司都会说我的高管团队需要90后的,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到过,但在招聘市场比比皆是,有一些公司更甚要求我们是本科毕业985,所有的高管团队85后,我觉得很多的数据是非常不科学的。 实际上我们在VC的行业里面,也可以看到很多投资人也是跳槽很频繁的。所以,选择行业就是选择趋势。我们能看到在行业凛冬的时候,经验将成为企业招聘的首要选择的因素,因为我们是做高管市场的,我们能够看到职能限总的年龄不断的下降。 数据来源:握握 你们可以看到一个值,2011年大概在42岁左右,现在已经下滑到了35岁左右的状态。总裁这个数值,之前我们还一直比较稳健,一直要求比较有经验的老者担任这样很重要的岗位。现在我们回过头看一下,身边的人已经很大,我的年龄也不小了,跟我也差不多,现在已经下滑到42岁左右了。 数据来源:网络 在美国的市场里面,美国高科技CEO的平均年龄是在62岁,也就是说如果是一个经济发展中心下行的这样一个状态,对于用人来看的话,可能我们在行业里面时间越久,未来的价值会越大。也许在2019年的时候,会有回归的迹象。最后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人才的流动,你会发现整个经济下行的时候,复合型人才可能会好用一些。 END
文章分类:
公益活动
|